top of page

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(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)


看畢整本書,覺得中文書名可以譯得更好,可改成:「人生必服的七大補帖」。

先看看書中提出的七大習慣,有先後順序的:

1. Be proactive 主動積極:擴大影響力

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關注的問題,如健康、子女、事業、經濟狀況、世界局勢等,可歸入為「關注圈」;有些是個人可以掌握的,有些則是無能為力。把個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來,就形成「影響圈」。 主動積極的人著重「影響圈」,他們腳踏實地,不好高騖遠,把心力投注於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,所獲得的成就將使他們的影響圈逐步擴大。反之,受制於人者全神貫注在「關注圈」,時刻不忘環境的種種限制、他人的種種缺失,徒為無法改變的收況擔憂,結果怨天尤人,受迫害的感覺一天比一天更強烈。


2.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以終為始:人生定位

閱讀本句時,請拋開一切雜念。

假設你正在前往殯儀館的路上,要參加至親的喪禮。抵達之後,居然發現親朋好友集聚一堂,是為了向你告別。大家即將上台追述你的生平。

認真想想,你希望聽到什麼評語?你這一生有任何成就、貢獻或值得懷念的事嗎?你是個稱職的丈夫、妻子、父母、子女或親友嗎?你是個令人懷念的同事或夥伴嗎?

你希望他們怎樣描述你?請好好看著你周圍的人,你希望自己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影響?

如果你認真在腦中想像這些景象,就等於是觸及自己最深層而基本的價值。

以終為始的習慣,可適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, 也是認真思考了自己人生的最終期許,也即是使命。知道自己生命的重點,一切就會來得更有價值。


3. 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:實踐目標

要有「以終為始」,才能認清自己的「重要事務」。

只著重第三、四類事務的人,擁有的不是有意義及負責任的人生;懂得捨棄這兩類無關緊要的事;對第一類要事也盡量節制,把更多時間投注於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的事,才是最重要的。第二類事務,包括:建立人際關係、撰寫使命宣言、規劃長遠目標、防患未然等。人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,卻因尚未迫在眉睫,反而避重就輕。

只要能確定自己的第二類事務,即知即行,自然不會有太多第一類事務的存在,事半功倍。

4. Think Win Win 雙贏思維:創造最大價值


如有開闊的胸襟,就會更想每個人都是贏家。利人利己可使雙方互相學習,品格是利人利己觀念的基礎,書書提出三大品格最為重要。一是真誠正直、二是成熟,既有勇氣又懂得關懷別人、三是有富足的心態。公眾的成功並非要壓倒別人,而是追求對各方都有利的結果,使獨力難成的事得以實現。

有高度的勇氣與關懷,是利人利己的基本特質。具備這個特質的人,懂得傾聽,對他人會有同理心,也具備隨時挺身而出的勇氣。


5.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知彼解己:人際和諧

假設有一位荒唐的眼科醫師為病人配戴眼鏡,居然脫下自己的請病人試戴,理由是:「我已經戴了幾十年,效果很好,就給你吧!反正我家裡還有一副。」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,可是醫師卻說:「我戴得很好,你再試試,別心慌。」

「可是我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。」

「只要有信心,你一定看得到。」

經病人一再抗議,醫師居然惱羞成怒:「算我倒楣,好心沒好報。」

這位眼科醫生尚未診斷就先開處方,誰會聽他的話?

但平時我們與人溝通時,我們卻常犯這種毛病。了解別人與表達自我,是人際溝通不可或缺的要素。現實上沒有多少人接受過聆聽的訓練,多數人甚至只把重點放在培養個人魅力,但是人格與人際關係,終究要從對彼此有真正的了解開始。

「噢,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,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,是這樣的⋯⋯」這類反應經常出現在日常交談中。人們總是依本身的經驗來解釋別人的行為,把自己的眼鏡強加在別人身上,卻又怪別人心不了解我」。

另外,以身作則和做人做事的方式,是你能否真正發揮影響力的關鍵。待人處事的方式會展現出你的人格,而不是你刻意裝出來面對大眾的形象。別人會聽其言、觀其行,從中看到真實的你。你的人格會不斷展現給外界,與外界溝通。長期下來,別人自然信任或不信任你這個人及你說的話。


6. Synergize 統合綜效:化解衝突

「無論在什麼時候,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。」(俄羅斯心理學家巴夫洛夫)

而且,要有共贏的思維,才會走到「統合綜效」這一步。

  1. 確定所面對的問題或機會

  2. 別人的看法(先設法了解別人的想法)

  3. 我的看法(設法讓別人了解你的想法)

  4. 腦力激盪(創造新選項、新溝想)

  5. 找出方案(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)

7. Sharpen the Saw 不斷更新,全面觀照生命

假設你在森林中看到一位伐木工人,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五小時,筋疲力竭卻進展有限,這是你建議他:「何不暫停幾分鐘,把斧頭磨得更利些?」

對方卻回答:「我沒空,鋸機都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磨斧頭!」

最後的習慣,就是花時間磨斧頭。這個習慣是圍繞在其他習慣,因為是能令前面六個習慣順利運作的重點。磨斧頭,即是磨練自己,書中提到四大要素:

  1. 生理層面:適當運動有助健康

  2. 靈性層面:洗滌心靈的塵埃

  3. 心智方面:不要停止自我教育

  4. 情感方面:歷練待人處世之道

幫助他人,服務他人,能帶來內在的安全感。工作其中一項意義,是看到自己有所貢獻,發揮創意,而且為群體帶來改變。人的生活需要意義和目的,這超越了小我的生命,帶出了個人獨特的力量。


此書最後竟有壓軸部分:

習慣八:發現內在的聲音,助我們贏得每日的個人成功


書中提到父親多忙,都一定會安排放鬆的時間。在早晨短暫的時光裡,他會得到很多感想和構想,所以把那段時間看得很神聖。

為自己留點時間不必感到內疚。飛機失事時,我們都要先戴上自己的氧氣罩,再去幫忙別人。要是你已缺氧昏迷,那對在旁的同伴也是無能為力的。


在這個時代,以上七個習慣重新替我們找回生活,並探索自己這一趟生命之旅的目的。

80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