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地區創新 十八益人」書評


早前我因筲箕灣一億東區文化廣場而心煩,因不少筲箕灣人都對製成品非常不滿,於是不得不認真研究這一億的決定和諮詢是如何進行。正當我好奇18區如何使用一億撥款之際,這本書就及時送到我手上了。

首先,看看東區一億文化廣場的資料:

看畢全書,可概括兩個主要問題如下: 1. 事前諮詢不足,很多街坊都不知道當區的一億撥款用作什麼用途。

2. 投票過程及開會討論的內容只有與會者知道,可見透明度不足,資訊不流通。

3. 區議會建制大比數壓倒非建制,缺少監察及抗衡的力量。

4. 拍板過急,未有深思熟慮。

此書有系統地把18區的一億撥款用途分為4大類:

「地標類」內容包括南區、九龍城、觀塘,以及黃大仙等區。

「長蛇類」內容包括中西區、沙田、屯門,以及北區等區。

「輻射類」內容包括油尖旺、東區、元朗、深水埗、荃灣,以及灣仔等區。

「平衡類」內容包括大埔、離島、西貢,以及葵青等區。

分類尚算清晰易明,每區都用幾頁簡述拍板的過程,是一本入門了解區議會運作的讀物。由於本書在2015年出版,政治半日都嫌長,不少工程已經有更改,如: 大埔:改善林村許願廣場,部份款項轉撥予「改裝大埔官立中學作藝術中心」

南區:興建漁人碼頭或漁民文化中心,疑有利益輸送擱置,後作提供眼科檢查及復康巴士服務用途

截至2018年,18區中只有6區已完成,如葵青區健康資源中心、美孚鄰舍活動中心、改善梅窩銀礦灣沙灘及黃大仙廣場等。

看畢此書,大致明白區議會是現存一人一票制度下最貼地的議政部門。要打破建制壟斷,除了在場外批評,不斷監察外,也要有當區人士敢於走進制度內,積少成多。終有一天可以與建制抗衡,阻止大白象工程上馬。


38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