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分上、下兩篇。上篇是述及「香港的困局」,下篇是「香港的出路」。若以三不朽來說,墳總這本書就是「立言」,言簡言賅道出香港的死因。其中一個,是本土勢力的微弱,只有議政,沒太大的影響力,更不用論及執政。
墳總在第60頁「對抗爭者的寄語」說:「在抗爭之初,對手只有政府……在反對政府的過程之中,根本不應先去分辨誰是誰非。只要不互相消耗,首先打倒建制,那麼你們主張的理論才有所可為。」
的確,團結起來打倒建制是基本。可惜的是本土與泛民之間,好像連一丁點公因數都沒有。甚或恨對方更甚於建制,故梁游DQ事件,泛民噤聲;泛民抗爭時,會問本土在哪兒。有時,我忽發奇想,要是兩者結合,並力打建制,可行嗎?就如《六國論》中六國抗秦,放下私利,並力西嚮,就有不亡國的可能。
非建制小圈子之間的網戰,街坊鮮有理會及聽聞,卻已消耗了不少有志者的鬥志。與街坊談DQ,他們會說街尾的菜檔很嘈,DQ與我何干。「一地兩檢」張牙舞爪逐步迫近,街坊會說最近巴士不準時到站,害她遲到了。民心就是由小事起,不少政黨指責民眾冷漠。我倒想問問,你們有走進百姓的生活嗎?
此外,墳總述及香港的教育,也叫我讀後久久未能釋懷。先閱下圖:
君不見早前主導教育界的,都已是行將就木的人。的確,教育界的問題,非前線者不是即時見得到,短則十年,長則廿年。香港十幾年後的光景,恕我不太樂觀。
學生在操卷中埋沒了創意,高分的大部分讀醫,社會人才單一,嚴重失衡。試問,這樣的社會是健康嗎?
執筆至此,極為沉重。倘若我將有下一代,會為他將面對的無了期競爭感到悲哀。他還要面對國歌法、廿三條立法、國民教育的洗禮。那時,香港會變成怎樣?
我連想都不敢再想。
願2018年的香港,會有新轉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