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賴喇嘛提出早晨修行;屠圖大主教也會於早晨祈禱,感受「精神的甘美」,同樣為了讓自己「觀照內心」。
書中提出很多修行人每天早晨立定目標,注意自己的呼吸,練習專注。單純為自己保留安靜獨處的時間,絕對人方法之一,使人集中心神,釋放壓力。
達賴喇嘛分享一個修行的方法,師承自古印度一位導師:
遭遇劫難時,應該思考整個情況。假如沒有任何方法克服劫難,那操心太多也沒有用。所以我也學著這樣做。這個方法出自佛學大師寂天的著作:「若事尚可為,云何不歡喜?若已不濟事,憂惱有何益?」當然,聖經也有一句相類似的話:「接受不能改變的,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,並有智慧分辨兩者。」God,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,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,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.
假如一個人身體強壯,即使病毒入侵也很難讓他生病。反之,假如身體虛弱,就算小病毒也十分危險。同樣地,精神健康無憂的時候遇到煩心事,雖然有小苦惱,可以很快恢復。假若精神壯態健康不佳,再小的苦惱、再小的問題,都會造成相當大的痛苦與煎熬。
很多人希望可以吞一粒藥丸就把恐懼和不安趕走,立即得到平靜,這是不可能的。唯有慢慢鍛鍊心智、培養精神免疫力才是辦法。從容平靜需要花時間學習,誰都無必要對自己發脾氣,那只是徒添沮喪而已。經由冥想、誦經或祈禱等修行,那份溫柔與慈悲就會慢慢增長,心胸就會更寬大更富有耐心,這就是成長進步的幽谷,就如舊約聖經中:「行經流淚谷者,將之化為泉源。」
壓力和焦慮往往來自於期望太高,野心太大。達賴喇嘛說:「於是,當期望無法滿足,或野心無法實現的時候,我們就覺得受挫。從一開始,這就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。我要這個、我要那個,卻往往沒有認清自己的能力或客觀現實。唯有對自身的能耐有完整的認知,我們才會確切知道力氣該用在哪裡,也才有更大的機會達成目標。不切實際地耗費心力只會招致惡果。所以很多時候,壓力都是我們自己的期待和野心造成的。
恐懼、憤怒和悲傷是人類自然的反應。大主教亦說過,我們控制意志再強,這些情緒三不五時也會冒出頭,但經常用恐懼、憤怒或悲傷應對發生的事,容易讓負面能量積聚不散。沉思是極為有效的方法,能培養人避免產生「戰或逃」反應的能力,使人三思而後行,不會只憑情緒衝動做出反應。
1. 如果是面對恐懼,直接面對。若恐懼成真,最壞的結果是什麼。經過這件事,會有什麼成長?
2. 如果是憤怒,問問自己生氣有什麼用?憤怒通常包含了失望,或是期待的事沒有實現。問問自己本身有無責任?我們也可以想想,慣怒假如未受到控制,出口傷人或使用暴力,我們將為此後悔。
3. 如果是悲傷,請想想自己擁有的幸福。人生總有起落,我們的心情很大部分取決於我們關注的事情。大主教說,我們可細數自己的福分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激的事物上,減少悲傷的時間。達賴喇嘛就是因為能關注流亡生活中增進人生歷練的事,而不只執著於失去,所以得以超越悲傷、哀痛乃至絕望。
書中提及培養喜悅的方法,在當下所處的情境向後退一步,觀察事件全貌,達賴喇嘛說用「更開闊的眼界」。科學家把這種方法稱為「自我抽離」,使我們能夠更冷靜思考遇到的問題,同時降低壓力和負面情緒。更開闊的眼界也讓人能夠超越一己之限,放下切身利益,把他人福祉納入觀點。大主教說,用上帝的視角看事情就會看到,神的所有孩子存在自有目的。這種超越個人利益看事情的能力,是所有領導者必備的特質,不論一國之君、團體領袖或一家之主皆然。可以透過以下問題,嘗試抽離一下:
想著你正面臨的問題
假設你的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
想像問題距今一星期後、一年後、甚至十年後的變化
從上帝視角或普世觀點檢視你的人生,要怎樣做才對全體的人有所幫助
為什麼是想到全體的人?
每個人都想過快樂的生活,但個人的生活要快樂,前提是人類社會也要快樂。
因此,我們要能想到所有人,於七十億人當中找到那種同為一體的感覺。
コメント